做大便检查取大便,需准备合适容器、选择合适样本、注意采集量、正确保存样本、及时送检等。
1. 准备合适容器:医院通常会提供专门的大便采集容器,这种容器干净、无菌,有盖子,能有效防止样本泄漏和污染。如果没有医院提供的容器,也可使用干净、干燥、无化学物质残留的塑料盒或玻璃瓶代替,但要确保其密封性良好。
2. 选择合适样本:大便样本应具有代表性。尽量选取看起来有异常的部分,如带有黏液、脓血、颜色异常的部位。如果大便外观正常,可从不同部位多取一些,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。避免采集沾有尿液、卫生纸等杂质的大便。
3. 注意采集量:一般来说,采集黄豆大小的大便量即可满足检查需求。如果是用于寄生虫检查,可能需要更多一些的样本。采集时可使用容器自带的小勺或竹签等工具,将大便放入容器中。
4. 正确保存样本:大便样本采集后要及时保存。如果不能马上送检,应将其放在阴凉、干燥的地方,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。如果天气炎热,可将样本放在冰箱冷藏,但不要冷冻,以免破坏样本中的细胞和成分。
5. 及时送检:大便样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,一般要求在1 - 2小时内送到医院检验科。因为时间过长,大便中的细胞、细菌等成分可能会发生变化,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。如果不能及时送检,应提前与医院沟通,了解是否有其他保存和送检的方法。
6. 特殊情况处理:如果是腹泻患者,可将大便排入干净的容器中,然后用小勺或竹签采集;如果是便秘患者,可在排便后用小勺或竹签从大便表面或深处采集。如果是婴幼儿,可将大便排在干净的尿布上,然后用小勺或竹签采集。
7. 注意个人卫生:在采集大便样本前后,都要认真洗手,避免交叉感染。采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样本接触到身体其他部位,防止污染。
做大便检查时,正确取大便对于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。从准备合适容器、选择合适样本、注意采集量,到正确保存样本、及时送检等各个环节,都需要严格按照要求操作。同时,遇到特殊情况要正确处理,并注意个人卫生。只有这样,才能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,以便制定出更合适的治疗方案。